一、发布情况统计
表:10月26日至11月9日重要产品追溯相关报道发布情况
注:按照发布日期排序
二、重要新闻摘要
北京市建立冷链食品追溯平台,实现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、水产品的追溯管理,从今年11月1日起,北京市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均需在“北京冷链”中如实上传进口冷藏冷冻肉类、水产品来源、流向等追溯数据,未上传追溯数据的相关产品不采购、不销售、不使用。(新华网,10.26)
广东省惠州大力推动冷藏冷冻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,惠阳区市场监管局将省冷藏冷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“冷库通”推广至全区67个冷库,执法人员通过微信小程序监管端对冻库进、销货情况进行线上监管。(南方网,10.29)
宁夏将建立药品信息化追溯监管系统,实现药品的全程可追溯。打造“阳光药店”,充分运用“互联网+”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建立完善药品追溯信息互通互享平台,促进零售药店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化、标准化。(新华网,10.30)
南宁市商务局在全市商务领域开展“诚信兴商宣传月”活动。以“诚实经营、守信服务”为主题,开展信用修复、条例解读等一系列活动,每个肉菜档口前都能看到产品的出厂检验报告和肉菜追溯码,让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、质量和来源都一目了然。(南宁日报,11.2)
贵州正式上线运行“中药材质量追溯服务平台”, 已经有1017家单位入驻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,覆盖中药材种养殖、初加工、生产(含保健用品企业)、流通以及医疗机构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和单位。其中,包括贵州省的37家定制药园,311个种植基地,追溯药材品种已有52种,可追溯种植面积49.47万亩。(新华网,11.2)
济南市便民市场建立了完善的监控系统和肉菜流转追溯系统,多功能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肉菜价格和食品安全检测结果。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信息化,让人们看得适意、买得方便、吃得放心。(澎湃新闻,11.2)
江西省召开重点品种药品追溯工作推动会。强调要加强协调合作,盯紧时间节点,建立健全工作制度,加快推进重点品种药品追溯体系建设,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。(江西食药监网站,11.2)
长春市农业农村局落实食用农产品追溯工作。召开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终端开具与证后监管一体化培训班,各县市区监管科长、监管人员,市质监处代表参与此次培训。(中国食品安全报,11.3)。
云南省商务厅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主办2020年全国“消费促进月”活动。云南省将以中药材追溯为抓手,形成质量和价值信息传递链条畅通市场渠道,充分发挥云南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上海市场优势,进一步深化沪滇区域合作,促进中药追溯体系协同管理、资源共享。(云南日报,11.4)
漯河市不断完善市县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,及时上传相关数据,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后台数据支撑。其中,临颍县强力推进“阳光工程”和“电子追溯体系”建设,从生产源头对原辅材料进行重点把关,开设透明性参观走廊或在生产车间安装摄像设备,实现生产过程全程无盲区监管。(央广网,11.4)
“甘肃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”9日起将全面应用,从事进口冷藏冷冻食品生产批发的,应当主动通过平台打印出具《食品购销凭证》。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进口冷藏冷冻食品的经营者,必须索取供货商出具的“电子一票通”,并将“电子一票通”展示在销售场所,对不能提供“电子一票通”的,不得采购、销售和使用其产品。(新华网,11.6)
兰州市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责任,严格落实冷链食品追溯管理,督促企业做好冷藏冷冻肉类、水产品及其制品的合格证明、交易凭证等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,依法查处各种违规违法经营行为。(凤凰网,11.8)
天津冷链追溯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进口冷链食品可追溯。截止目前,全市1072家进口冷链食品生产销售单位在平台完成注册,累计上传进口冷藏冷冻肉类、水产品的追溯数据4567批次。(环球网,11.8)
江西大力推动绿色农产品“携码入市”,江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列入智慧农业整体规划,采取“以奖代补、先建后补”形式激发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管理的积极性。目前,江西已有2.9万家农业企业被纳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,3000多家企业的农产品实现“携码入市”。(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网站,10.23)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