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服务贸易权威发布】
人民银行法将修订 为发行数字货币提供法律依据
人民银行日前公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(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)》,将“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”明确写入立法目的,引导金融体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定位。其中,规定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,为发行数字货币提供法律依据。(来源:证券时报)
工信部:积极考虑将5G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“十四五”国家专项规划
10月26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,积极考虑将5G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“十四五”国家专项规划,进一步引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,依托重大科技专项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,加强技术领域国际合作。(来源:上海证券报)
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发声 释放新一轮金融开放信号
近期,央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密集发声,释放了新一轮金融开放政策信号。我国将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。将研究整合跨境证券投资账户管理,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创新措施。(来源:经济参考报)
【服务贸易国际热点】
世贸组织:第二季度全球服贸缩水三成
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服务贸易额同比下滑30%,创2008年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。多数服务贸易相关行业普遍遭受疫情冲击。其中,旅游业受冲击最为严重,国际旅客支出同比减少超过八成;交通运输业贸易额下滑31%。(来源:新华社)
世贸组织报告关注全球知识产权系统与疫情的联系
近日,世贸组织秘书处发布报告强调,世界贸易组织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》(TRIPS)是最具综合性的知识产权多边协议。该协定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促进卫生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、支持多方合作以及制定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政策措施,还涵盖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贸易保护,完善对权利所有人、公众利益、机密和试验数据等方面的保护。(编译来源:世贸组织网站)
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服务贸易全球化 但岗位离岸外迁风险加大
据法国《世界报》报道,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快了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步伐,随之带来的则是工作岗位离岸外迁的风险加大。数字化技术让服务外包变得更为便捷,也让服务贸易离岸外迁成为可能。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许多行业推进其数字化转型,远程办公进一步普及,从而会加速离岸外迁的趋势。(来源:欧洲时报)
欧亚经济联盟:计划扩大与华本币结算规模
10月27日,欧亚经济委员会一体化与宏观经济委员格拉济耶夫表示,欧亚经济联盟美元结算量持续下降,联盟内部本币结算量占比已接近50%。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和中国计划摆脱美元支配地位,使用双方本币进行结算。目前,中俄间已建立此类资金转移渠道。(来源:商务部网站)
【服务贸易国内热点】
“中国服务”全球共享提速
“十三五”时期,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。2015年-2019年,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速达4.7%,规模连续6年稳居全球第二位,是全球前五大服务贸易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,“中国服务”加速全球共享。在此大背景下,持续多年的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“十三五”时期越过高点开始下行,正经历着关键性的转折。(来源:国际商报)
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贸易创新发展 专家解读:要让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齐头并进
10月29日,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,强调推进贸易创新发展。商务部原副部长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,首先要让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齐头并进;其次在货物贸易中,不仅重视出口,还要重视进口;第三,要大力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。(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)
报告显示:中国数字贸易竞争力稳步提升
日前,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《2020年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》显示,2019年,我国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1.4万亿元,同比增长19.0%,占整体服务贸易比重达25.6%。贸易顺差约为1873.9亿元,同比增长46.1%。其中,“服务贸易的可数字化”“服务类型的更多样化”“交易角色的趋多元化”成为当前数字贸易发展的三大特点。(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)
服务业“稳定器”作用更加明显
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,服务业在经济增长、就业等方面发挥了“稳定器”作用。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,旅游、文化、体育、健康、养老及教育培训等“幸福产业”蓬勃发展。服务业对外开放有序扩大,金融、基础设施、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开放进程不断加快。(来源:经济日报)
发表回复